使用 Inkscape 製圖

最近我終於完成了我第一篇用電腦畫的圖解,畫的是我最常被人詢問的作品之一的不切的青海波。這次的旅程真的滿有趣的,而我也從中獲益良多。在本篇當中,我想來分享一些關於製圖的心得。

這個圖解在我的 Ko-fi 商店 上販售中,不過你也可以從這邊預覽其結果。

Inkscape

我這篇圖解是用 Inkscape 繪製的,而雖然它是免費且開源的軟體,據我所知是比較少被選作專業的製圖之用的。這可能是因為很多設計者基於各種原因覺得它很難使用。相較之下,商用向量繪圖軟體如 Adobe Illustrator 或 Affinity Designer 則是比較熱門的選項。不過 Adobe 的應用程式都是出了名的高價位,而 Affinity Designer 雖然便宜了許多、且有一群摺紙設計者在推廣,但是我真的不覺得它用起來有很直覺(這絕對有可能只是我的問題,因為我也沒有花很多時間去鑽研它)。我希望可以有一個完全免費的解決方案,但要說到完全免費且功能齊全的向量繪圖應用程式,基本上市面上就只有 Inkscape 一個而已,而在過去我也會同意、它實在是還不及格。

不過,我敢說事情即將有所改變了。近來的 Inkscape 開發變得相當之活躍,而在即將推出的 1.2 版(截至本文寫成為止尚為 beta 版本)中有著許多的改良,包括效能(過去 Inkscape 非常之慢,但以後不會了!)、多頁面支援(也可以直接儲存成多頁面的 PDF)、和許多錯誤的修正。雖然 beta 版本還是有一些錯誤(那些我自己也持續有在回報)且尚欠缺一些我覺得會讓它更適合摺紙製圖的功能,但是我可以見證 1.2 beta 版已經足夠創造出專業的圖解了。

你可以在這裡下載 Inkscape 1.2 beta 版;它適用於所有桌機平台,從 Windows、Mac OS 到 Linux 皆可。

基本設置

為了讓 Inkscape 適合做摺紙製圖,最重要的設定就是如下圖所示地設定旋轉貼齊角度。把它設定為 22.5 度的話,當我們按住 Ctrl 鍵時、繪製出來的線條就會自動貼齊 22.5 度角的倍數。如果你的模型是基於 30 度角的,你也可以把它改成 30 或 15 度。

filefile

然而,Inkscape 很不幸地並沒有提供 11.25 度作為其中一個選項。我個人覺得最容易製造出 11.25 度角的線條的方法是先畫一條垂直線,然後再把它旋轉恰好 11.25 度(利用變形對話方塊中的旋轉變形),然後再把它的大小改變成我需要的長度(在改變大小的時候要按住 Ctrl 鍵)。為了要讓這個方法管用,另一個重點是要把「縮放邊框寬度」的選項取消打勾,使得改變線條的大小時不會影響其寬度。

filefile

此外你也必須把邊界框設成幾何模式才能用這個方法,不然的話,其實在縮放的時候、線條的方向是會有很些微的改變的。

filefile

完美的山摺線圖樣

習慣上山摺線都繪畫成鏈線的圖樣(槓點槓、或者有時候畫成槓點點槓),如下圖所示。第一個是今天大部份的文獻中會看到的線條圖樣,其中的「點」實際上是一個很小的正方形、其大小跟「槓」的部份的寬度是一樣的。對我來說這實在不是很令人滿意。我希望點的部份是一個圓圈、而且大小應該要比槓的寬度要稍微大一點點,如第二個線條圖樣所示。

file

好消息是,Inkscape 確實有一個叫「Pattern along path」的功能可以讓我們造出這樣的線條圖樣。要用這個功能的話,我們首先必須如下圖所示地製造一個「樣本圖樣」出來。注意到這是單一一個路徑物件(而不是物件的群組!)、只是它是由多個子路徑所構成的(你可以使用路徑聯集來製造出這種物件),而且它必須是一個填滿式的路徑、不能有邊框(stroke)寬度。

file

一旦你造出了樣本之後,把它複製到剪貼簿當中。接著,如同平常一樣畫一條線,然後到 路徑路徑特效 去開啟路徑特效對話方塊,按下+號按鈕來增加一個特效,並且選取「Pattern along path」(截至 1.2 beta 版為止,這個選取視窗尚未中文化)。

file

然後按下「連結到剪貼簿上的路徑」(即下圖中右上角的按鈕),並在「圖樣複製數量」中選取「重複、伸展的」。這就會製造出我們想要的那種線條類型出來(請確保線條本身是填滿黑色、且沒有邊框顏色的)。把「隱藏寬度環結」的選項打勾也會很有幫助,如此一來在我們編輯路徑的時候就只有端點環結會顯示出來。當然,我們並不需要每次在要繪製山線時都重複這個過程;一旦我們做出了一個,我們只要在需要的時候再製它就好了。

filefile

用這種方法繪製圖樣線條的另一個附加好處是,圖樣會自動被「伸展」開來,也就是說不管這個線條多長,它永遠只會恰好包含整數個樣本圖樣的重複(如下圖所示)。在我們的這個情況中,這就表示線條只會在「槓」的部份終結、而永遠不會是在「點」的部份之上。我覺得這個性質真的超級令人滿意的,因為我在用原生的邊框圖樣機制的時候、經常會需要去調整線條的「圖樣偏移」。

繪製箭頭和符號

In Inkscape, arrows are done by adding “markers” and the end of the lines. However, Inkscape is obviously not created by origami artists, so the default set of markers is far from what we need, and creating custom markers would require some knowledge in SVG format. To makes things easier, you can download the template file I created, and it contains the markers I personally used: valley-fold arrow, mountain-fold arrow, and unfold arrow. All you need to do is to use it as your starting point, and the markers will appear in the marker list.
在 Inkscape 當中,箭頭是藉由在線條的端點上加上「標記」來做出的。然而,顯然 Inkscape 並不是由摺紙藝術家們打造的,所以預設那一套的標記跟我們所需要的是相差甚遠的,而要製作自訂的標記則又會需要一些關於 SVG 格式的知識。為了讓事情簡單一些,你可以下載我製作的範本檔案,裡面包含了我自己有使用的標記:谷摺箭頭、山摺箭頭、跟反摺箭頭。你只需要從那個檔案開始編輯,這些標記就會出現在標記清單之中。

這個範本檔案也包括了我在圖解中用到的符號,而你可以在符號對話方塊中使用它們。

file

一個很重要的註記:截至本文寫成為止,基於一個 Inkscape 的錯誤(我在這邊有回報),如果你對一個有標記的線條進行複製貼上,那麼就會在標記清單當中產生一個重複的項目出來,而這真的有點煩人。為了避免之,暫時的解法是不要使用複製貼上,而是使用「再製」(快速鍵 Ctrl + D)然後再把物件移動到新的位置上。

摺痕在碰到邊線之前終止

在慣例上,摺痕(通常以細線描繪)要在碰到邊線(摺邊或原邊)之前終止。我想大部分的人做到這一點的方法是手動地將每條線稍微地縮短;之所以我這麼認為,是因為我常常看到他們在一些地方遺漏縮短了幾條線。做這樣的手動調整至少有三個缺點:

  1. 很顯然地,它不是很有效率。
  2. 很難使得縫隙的寬度是一致的。
  3. 這樣做的話,摺痕的線條就沒有真的跟邊線相交了,而這些交點本來用在貼齊的用途上的是很好用的。

一個好得多的作法,是利用剪裁路徑來使得這些摺痕線條在邊線的附近隱形。它只需要幾個操作就可以一次處理一個邊線多邊形裡面的所有摺痕,產生的縫隙寬度是一致的,而且那些交點也都被保留下來可以繼續使用。在 Inkscape 當中,這可以透過下面的步驟做到:

  1. 選取一個邊線多邊形,並再製之(預設快速鍵為 Ctrl + D)。
  2. 使用內縮指令(預設快速鍵 Ctrl + ))來縮小之。我通常對大部分的邊線多邊形做這個動作兩次,而對較小的多邊形只做一次。
  3. 選擇其中一條摺痕和縮小的多邊形(確保多邊形是在摺痕的上層),然後執行 物件剪裁Set Clip。(這個指令沒有預設的快速鍵;我自己把它設成了 Shift + C。)這樣做會產生一個剪裁群組。
  4. 在 Objects and Layers 對話方塊中,選取其它的摺痕、並且將它們移到剪裁群組之中。

或者也可以:

  1. 把多邊形中所有的摺痕選取起來,並且做成群組(預設快速鍵 Ctrl + G)。
  2. 把群組和縮小的多邊形選起來,然後用一樣的方法設置剪裁。這會在剛才的群組外面產生一個新的群組。你可以把剛才的群組解除、以簡化整個層級關係(不過,我發現把這個額外的群組保留起來也有助於之後要再次編輯)。
剪裁可以很容易地在摺痕跟邊線之間產生一致的間繫,即使是對很複雜的視圖。

活用仿製物件

很多時候我們會之後才發現在較早的某個步驟上有地方畫錯,而那個錯誤已經被複製貼上到後面的好幾個步驟了。仿製物件可以讓我們的日子好過一點。它會維持仿製的物件跟原始物件(可以是一個群組)一模一樣、即使我們之後修改了原始物件,於是當我們發現任何錯誤的時候,我們只要在一個地方更正即可。仿製物件可以用快速鍵 Alt + D 來產生。

圖層管理

我在我的文件中使用了至少三個圖層,稱為基底、動作跟參考。基底圖層是大部分的繪圖(紙張層次、邊線、既有的摺痕、跟文字)發生之處。動作圖層包括了那些用來表現出當前步驟的操作的東西(山谷摺線、箭頭、跟符號)。我把這些放在不同的圖層,以便我可以在把前一張視圖複製到下一張時很容易避開那些物件(我只需要把動作圖層暫時鎖住,然後拖曳選取前一步驟中的東西即可)。最後,參考圖層是我放置我的試摺品照片用的,以便用來描圖複雜的 3D 步驟用。我會把照片設定成大約 30% 的不透明度,把該圖層鎖住、然後進行描圖。當我完成之後,我可以把整個圖層加以隱藏並繼續。

樣式

針對這份圖解,我用的是 A4 的頁面大小。這可能對實體出版來說不是很合適,但是對數位出版品倒是無妨。

我使用了三種不同的線條寬度:

  • 既有的摺痕用 0.1mm。
  • 邊線用 0.2mm。
  • 動作圖層中的東西使用 0.3mm。

這大致上是根據 Nicolas Terry 給的建議定出來的,而呈現等差形式使得可以很容易地在 Fill and Stroke 對話方塊中用加減號的按鈕去改變線條寬度。

我對一般的文字使用 3mm 的 Arial 字型,填滿黑色而無邊框。步驟的索引號碼則使用粗體。

紙張的顏色面設定為 30% 的灰色,而陰影則使用 30% 不透明度的黑色。

分享此貼文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您的留言可能要經過審核才會顯示出來。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