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終於完成了我第一篇用電腦畫的圖解,畫的是我最常被人詢問的作品之一的不切的青海波。這次的旅程真的滿有趣的,而我也從中獲益良多。在本篇當中,我想來分享一些關於製圖的心得。
這個圖解在我的 Ko-fi 商店 上販售中,不過你也可以從這邊預覽其結果。
Inkscape
我這篇圖解是用 Inkscape 繪製的,而雖然它是免費且開源的軟體,據我所知是比較少被選作專業的製圖之用的。這可能是因為很多設計者基於各種原因覺得它很難使用。相較之下,商用向量繪圖軟體如 Adobe Illustrator 或 Affinity Designer 則是比較熱門的選項。不過 Adobe 的應用程式都是出了名的高價位,而 Affinity Designer 雖然便宜了許多、且有一群摺紙設計者在推廣,但是我真的不覺得它用起來有很直覺(這絕對有可能只是我的問題,因為我也沒有花很多時間去鑽研它)。我希望可以有一個完全免費的解決方案,但要說到完全免費且功能齊全的向量繪圖應用程式,基本上市面上就只有 Inkscape 一個而已,而在過去我也會同意、它實在是還不及格。
不過,我敢說事情即將有所改變了。近來的 Inkscape 開發變得相當之活躍,而在即將推出的 1.2 版(截至本文寫成為止尚為 beta 版本)中有著許多的改良,包括效能(過去 Inkscape 非常之慢,但以後不會了!)、多頁面支援(也可以直接儲存成多頁面的 PDF)、和許多錯誤的修正。雖然 beta 版本還是有一些錯誤(那些我自己也持續有在回報)且尚欠缺一些我覺得會讓它更適合摺紙製圖的功能,但是我可以見證 1.2 beta 版已經足夠創造出專業的圖解了。
你可以在這裡下載 Inkscape 1.2 beta 版;它適用於所有桌機平台,從 Windows、Mac OS 到 Linux 皆可。
基本設置
為了讓 Inkscape 適合做摺紙製圖,最重要的設定就是如下圖所示地設定旋轉貼齊角度。把它設定為 22.5 度的話,當我們按住 Ctrl 鍵時、繪製出來的線條就會自動貼齊 22.5 度角的倍數。如果你的模型是基於 30 度角的,你也可以把它改成 30 或 15 度。
然而,Inkscape 很不幸地並沒有提供 11.25 度作為其中一個選項。我個人覺得最容易製造出 11.25 度角的線條的方法是先畫一條垂直線,然後再把它旋轉恰好 11.25 度(利用變形對話方塊中的旋轉變形),然後再把它的大小改變成我需要的長度(在改變大小的時候要按住 Ctrl 鍵)。為了要讓這個方法管用,另一個重點是要把「縮放邊框寬度」的選項取消打勾,使得改變線條的大小時不會影響其寬度。
此外你也必須把邊界框設成幾何模式才能用這個方法,不然的話,其實在縮放的時候、線條的方向是會有很些微的改變的。
完美的山摺線圖樣
習慣上山摺線都繪畫成鏈線的圖樣(槓點槓、或者有時候畫成槓點點槓),如下圖所示。第一個是今天大部份的文獻中會看到的線條圖樣,其中的「點」實際上是一個很小的正方形、其大小跟「槓」的部份的寬度是一樣的。對我來說這實在不是很令人滿意。我希望點的部份是一個圓圈、而且大小應該要比槓的寬度要稍微大一點點,如第二個線條圖樣所示。
好消息是,Inkscape 確實有一個叫「Pattern along path」的功能可以讓我們造出這樣的線條圖樣。要用這個功能的話,我們首先必須如下圖所示地製造一個「樣本圖樣」出來。注意到這是單一一個路徑物件(而不是物件的群組!)、只是它是由多個子路徑所構成的(你可以使用路徑聯集來製造出這種物件),而且它必須是一個填滿式的路徑、不能有邊框(stroke)寬度。
一旦你造出了樣本之後,把它複製到剪貼簿當中。接著,如同平常一樣畫一條線,然後到 路徑
→ 路徑特效
去開啟路徑特效對話方塊,按下+號按鈕來增加一個特效,並且選取「Pattern along path」(截至 1.2 beta 版為止,這個選取視窗尚未中文化)。
然後按下「連結到剪貼簿上的路徑」(即下圖中右上角的按鈕),並在「圖樣複製數量」中選取「重複、伸展的」。這就會製造出我們想要的那種線條類型出來(請確保線條本身是填滿黑色、且沒有邊框顏色的)。把「隱藏寬度環結」的選項打勾也會很有幫助,如此一來在我們編輯路徑的時候就只有端點環結會顯示出來。當然,我們並不需要每次在要繪製山線時都重複這個過程;一旦我們做出了一個,我們只要在需要的時候再製它就好了。
用這種方法繪製圖樣線條的另一個附加好處是,圖樣會自動被「伸展」開來,也就是說不管這個線條多長,它永遠只會恰好包含整數個樣本圖樣的重複(如下圖所示)。在我們的這個情況中,這就表示線條只會在「槓」的部份終結、而永遠不會是在「點」的部份之上。我覺得這個性質真的超級令人滿意的,因為我在用原生的邊框圖樣機制的時候、經常會需要去調整線條的「圖樣偏移」。
繪製箭頭和符號
在 Inkscape 當中,箭頭是藉由在線條的端點上加上「標記」來做出的。然而,顯然 Inkscape 並不是由摺紙藝術家們打造的,所以預設那一套的標記跟我們所需要的是相差甚遠的,而要製作自訂的標記則又會需要一些關於 SVG 格式的知識。為了讓事情簡單一些,你可以下載我製作的範本檔案,裡面包含了我自己有使用的標記:谷摺箭頭、山摺箭頭、跟反摺箭頭。你只需要從那個檔案開始編輯,這些標記就會出現在標記清單之中。
這個範本檔案也包括了我在圖解中用到的符號,而你可以在符號對話方塊中使用它們。
一個很重要的註記:截至本文寫成為止,基於一個 Inkscape 的錯誤(我在這邊有回報),如果你對一個有標記的線條進行複製貼上,那麼就會在標記清單當中產生一個重複的項目出來,而這真的有點煩人。為了避免之,暫時的解法是不要使用複製貼上,而是使用「再製」(快速鍵 Ctrl + D)然後再把物件移動到新的位置上。
摺痕在碰到邊線之前終止
在慣例上,摺痕(通常以細線描繪)要在碰到邊線(摺邊或原邊)之前終止。我想大部分的人做到這一點的方法是手動地將每條線稍微地縮短;之所以我這麼認為,是因為我常常看到他們在一些地方遺漏縮短了幾條線。做這樣的手動調整至少有三個缺點:
- 很顯然地,它不是很有效率。
- 很難使得縫隙的寬度是一致的。
- 這樣做的話,摺痕的線條就沒有真的跟邊線相交了,而這些交點本來用在貼齊的用途上的是很好用的。
一個好得多的作法,是利用剪裁路徑來使得這些摺痕線條在邊線的附近隱形。它只需要幾個操作就可以一次處理一個邊線多邊形裡面的所有摺痕,產生的縫隙寬度是一致的,而且那些交點也都被保留下來可以繼續使用。在 Inkscape 當中,這可以透過下面的步驟做到:
- 選取一個邊線多邊形,並再製之(預設快速鍵為 Ctrl + D)。
- 使用內縮指令(預設快速鍵 Ctrl + ))來縮小之。我通常對大部分的邊線多邊形做這個動作兩次,而對較小的多邊形只做一次。
- 選擇其中一條摺痕和縮小的多邊形(確保多邊形是在摺痕的上層),然後執行
物件
→剪裁
→Set Clip
。(這個指令沒有預設的快速鍵;我自己把它設成了 Shift + C。)這樣做會產生一個剪裁群組。 - 在 Objects and Layers 對話方塊中,選取其它的摺痕、並且將它們移到剪裁群組之中。
或者也可以:
- 把多邊形中所有的摺痕選取起來,並且做成群組(預設快速鍵 Ctrl + G)。
- 把群組和縮小的多邊形選起來,然後用一樣的方法設置剪裁。這會在剛才的群組外面產生一個新的群組。你可以把剛才的群組解除、以簡化整個層級關係(不過,我發現把這個額外的群組保留起來也有助於之後要再次編輯)。
活用仿製物件
很多時候我們會之後才發現在較早的某個步驟上有地方畫錯,而那個錯誤已經被複製貼上到後面的好幾個步驟了。仿製物件可以讓我們的日子好過一點。它會維持仿製的物件跟原始物件(可以是一個群組)一模一樣、即使我們之後修改了原始物件,於是當我們發現任何錯誤的時候,我們只要在一個地方更正即可。仿製物件可以用快速鍵 Alt + D 來產生。
圖層管理
我在我的文件中使用了至少三個圖層,稱為基底、動作跟參考。基底圖層是大部分的繪圖(紙張層次、邊線、既有的摺痕、跟文字)發生之處。動作圖層包括了那些用來表現出當前步驟的操作的東西(山谷摺線、箭頭、跟符號)。我把這些放在不同的圖層,以便我可以在把前一張視圖複製到下一張時很容易避開那些物件(我只需要把動作圖層暫時鎖住,然後拖曳選取前一步驟中的東西即可)。最後,參考圖層是我放置我的試摺品照片用的,以便用來描圖複雜的 3D 步驟用。我會把照片設定成大約 30% 的不透明度,把該圖層鎖住、然後進行描圖。當我完成之後,我可以把整個圖層加以隱藏並繼續。
樣式
針對這份圖解,我用的是 A4 的頁面大小。這可能對實體出版來說不是很合適,但是對數位出版品倒是無妨。
我使用了三種不同的線條寬度:
- 既有的摺痕用 0.1mm。
- 邊線用 0.2mm。
- 動作圖層中的東西使用 0.3mm。
這大致上是根據 Nicolas Terry 給的建議定出來的,而呈現等差形式使得可以很容易地在 Fill and Stroke 對話方塊中用加減號的按鈕去改變線條寬度。
我對一般的文字使用 3mm 的 Arial 字型,填滿黑色而無邊框。步驟的索引號碼則使用粗體。
紙張的顏色面設定為 30% 的灰色,而陰影則使用 30% 不透明度的黑色。
近期留言